平凉市统筹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综述
坚持聚焦民生 激发管理活力
——平凉市统筹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整合
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综述
中共平凉市委编办主任张力
乡镇街道是我国政权的基石,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平凉市紧紧围绕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以坚持改革创新、聚焦群众需求、夯基固本增效为突破口,创新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全力推进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基层管理活力。截止目前,全市105个乡镇街道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机构挂牌和人员转隶等工作全面完成。
一、坚持改革创新,推行“四大模式”
2019年以来,平凉市围绕建立集中高效审批、强化监管服务、综合行政执法的组织构架,稳步推进乡镇街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基层综合治理能力。
(一)机构设置一盘棋。按照综合化、扁平化的改革方向,坚持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将乡镇街道原有行政和事业机构进一步优化整合,从机构设置、领导职数核定等方面强化乡镇街道的保障,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突出乡镇街道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社会治理、社区建设等职能,形成了“五办+四中心一队”的党政事业组织构架。同时为提升乡镇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能力、保障农村公路和退役军人服务、强化基层文化服务等职能,分别加挂卫生健康办公室、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中心、农村公路管理所、退役军人服务站、综合文化站等牌子,既保障不突破机构限额,又突出地方特色。县(市、区)综合考虑乡镇街道地域面积、人口规模、管理任务、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将乡镇街道现有编制按辖区人口、税收、面积、村(社区)四项指标进行了重新调整,发挥机构编制管理效益,保障基层工作需要。
(二)审批服务一窗口。乡镇街道设立政务(便民)服务中心,直接赋予面向群众企业的审批服务权限,乡镇街道机构审批服务事项同步进驻。在此基础上,将原住建、城管、人社、卫计、社保等10多个条线窗口整合成6个左右的综合窗口,实行窗口“全窗受理”“一次办结”。同步建立镇、村(社区)两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点,推进便民服务向村(社区)延伸。开展复杂事项“一次办”、多数事项“可代办”。乡镇街道全年办件量平均达6万件以上,最多的日均办件100多件,办结时限缩短了60%以上。同时,健全审批监管信息推送制度,做到了审批事项“一批就管、审管同步、无缝衔接”。
(三)综合执法一队伍。整合乡镇街道现有站所、分局执法力量和资源,组建了由乡镇街道统一管理的综合行政执法队,赋予乡镇街道社会管理权限,统筹承担辖区内交通、文化市场、生态环境、绿化、规划等领域的综合行政执法职责,以乡镇街道名义开展执法工作,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健全权责清单追责机制、“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鼓励举报机制、市场主体信用承诺机制、重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实现了执法的公开、透明、可追溯。
(四)镇社治理一网格。将乡镇街道域内20多个条线部门的管理网格横向整合为1个综合网格,网格内整合了原城管、安监、人社、民政等100多项服务事项、40多项社会管理事项,依托村(社区)合理划分基本网格单元,统筹网格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建立了网格员排查、调度和巡查等工作机制,实现“多网合一”。崆峒区把社区干部从繁忙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深入社区一线,帮助群众解决居民群众的基本诉求、社会保障、矛盾纠纷等问题,全面实现了人在“格”中管,事在“网”上办,打通了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清单管理、定位管理、节点管理等制度,做到“任务到人、职责上肩、巡查落地”,真正实现“上面千条线指挥、下面一张网兜底”。
二、坚持服务群众,突出“四大转变”
(一)从行政管理向服务民生转变。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体制在制度设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民之所望、改革所向的价值理念和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需求、简约便民高效的要求,推动了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推进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事业部门改革。管理机构由改革前4个增加到5个,强化了民生保障方面职责,推进了以政府管理向服务群众转变,把企业和群众诉求放在第一位,为企业群众想办法出点子,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从碎片行政向综合行政转变。遵循基层机构设置必须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事务特点要求,设置了综合性机构,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将原先条块上的行政逐步过渡为条块结合的政府综合行政管理,健全监督体系,规范基层管理行为,改进服务方式,增强基层治理能力。综合设置了105个执法机构,通过快捷高效服务、再造行政流程、人员统筹调配使用等一系列举措,从根本上改变“碎片化行政”现状,以“政府综合行政”形式对外进行管理服务,努力做到把方便留给群众、把复杂流程内部消化。
(三)从局部分散向系统集成转变。在整合基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责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基层乡镇和街道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和服务平台建设,实行“一站式服务”,充分发挥综合便民服务作用。紧扣基层工作实际,又突出区位优势,在基层治理、应急管理、乡村振兴、社会救助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事项,推进村级(社区)便民服务点和网上服务站点全覆盖,积极开展代缴代办代理等便民服务,将10多个部门分散执法和135项服务事项转变为系统集成服务,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建成集行政审批、政务公开和电子监察于一体的多功能政务服务平台。
(四)从疲于应付向快速处置转变。乡镇街道派驻机构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纳入乡镇和街道统一指挥协调的工作机制,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工作,加强了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乡镇和街道的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由于乡镇街道权力小、人员少,力量散,对区域内的各类问题疲于应付、四处“灭火”,顾此失彼。通过赋能扩权、统一网格、网络信息等措施,提供24小时受理举报服务,乡镇街道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反馈,精准回应企业群众诉求。
三、坚持综合施策,注重“四个同步”
(一)与加强基层党建同步。持续深入推动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改革启动以来,始终坚持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全面贯穿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紧扣治理抓党建、加强党建带治理,县(市、区)积极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有效解决群众“有话和谁说,有事找谁办”的问题。发挥党建统领优势,扎实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审批服务便民化,统筹协调网格综合设置、统一指挥调度,全面突出党建引领,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
(二)与推进建章立制同步。一是建立问责制度,确定了站(中心)职责,将任务分解到个人,健全了监管问责内容和党组织、党员监管问责方式,明确了时限要求,对不依规履行规定职责的行为进行严肃问责。二是建立联动工作制度,从三个方面明确工作内容,对事项呼叫、派发、办理、反馈等流程具体细化。三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实行百分制考核,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干部职工履职情况交办事项执行落实情况。
(三)与精准赋能扩权同步。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开展乡镇街道赋权工作,将点多面广、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赋予乡镇和街道,依法统一对外行使行政权力,研究制定了赋予乡镇和街道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通用目录,梳理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3类权力事项225项,积极开展街道权责清单、行政事务准入清单建设工作,促进乡镇街道职能体系的科学化、法治化、条目化、透明化。同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充分向基层倾斜,为改革落地见效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四)与运用信息技术同步。将“互联网+社会治理”运用于基层治理的全领域、全过程,针对信息孤岛、信息壁垒等问题,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综治E通手机APP等,把组织建设、政策宣传、文化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社情民意收集等日常工作在“线上线下”融合起来,“综合设置一网格”“统一部署一张网”,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细致入微的服务,引领基层治理创新。
下一步,平凉市将全力做好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后半篇”文章,以督促落实改革举措、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深入挖掘编制资源效益为重点,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建设管理规范、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一是在深化乡镇街道改革后续工作上持续用力。把“三定”规定作为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对乡镇街道机构改革进行全面自查总结,认真查缺补漏,补齐短板弱项,确保职能履行到位、人员转隶到位、编制配备到位。做好乡镇街道(城市社区)赋能扩权工作,聚焦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市场监管、医疗保障、综合执法等重点领域,抓紧编制“二清单一目录”,确保乡镇街道(城市社区)执法于法有据,所赋事项下得去、接得住、管得好。适应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需要,积极调整优化县(市)城市社区管委会体制机制,增强城市社区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能力。二是在加强机构编制规范化建设上持续用力。增强规矩意识,以《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为准绳,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台账,探索推广机构编制精细化管理的有益经验和有效模式,不断提升机构编制管理规范化水平。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实名制系统数据管护运用,开展大数据分析,建立动态化、常态化运行机制,夯实机构编制工作基础。三是在盘活创新编制资源上持续用力。严格执行空编集中统一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对职责任务萎缩、审批权限下放、管理手段升级的部门和领域,加大精简力度,有效腾出编制资源,补充保障民生、扶贫等重点领域用编需求。充分利用我市开展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试点工作的有利时机,最大化发挥周转编制使用效益,为基层教育、卫生等重点行业人才提供有力编制保障,有效破解事业单位编制管理矛盾,减轻编制刚性需求压力。